艺考报名费黑洞该见光了
在商言商,趋利是商人的本性,追求利润倒可以理解,但是,商人还要遵守商业伦理,自觉接受市场监管机制的制约。而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高等院校,怎能挟艺考大肆收费,如此大赚考试钱呢?
“我带着孩子跑了青岛、潍坊、烟台、济南和淄博5处地方,艺考报名费交了2000多元,我只知道不交报名费就领不到准考证,可这100元到200元不等的报名收费标准是如何确定的?”日前,领着孩子在山东各地奔波多日的青岛艺考生家长周先生,说出了不少艺考生家长心中共有的疑惑。据了解,今年山东全省艺考报名人数为16.1万,收取的报名费超过1.2亿元,但80%的招生高校并不提供收款凭证。
(据2月29日《青岛早报》)
学校组织艺考无疑是需要成本的,由于它的特殊性(艺术考试各自为政,成绩互不认可,考生需要参加多所院校组织的多场考试),再加上艺考竞争十分激烈,势必会增加考生的考试成本,而且绝大多数的考试注定是在做无用功。
艺考的成本到底是多少?艺考报名费收入又有多少结余?不仅家长有理由提出疑问,组织者与招考院校也应该积极回应这些疑问。尽管有招生负责人介绍说,艺考报名费主要用于支付专家出题费、租用考点、雇用模特和招生人员的差旅费,报名费盈余将上交院校财政。但艺考成本究竟是多少?报名费究竟能有多少盈余?招生负责人却避而不答。也就是说,艺考成本实际上是一笔糊涂账,不仅报名费标准由各招生院校自己制定,而且连收费也不提供凭证、结余部分也不会退还考生。
按照《行政许可法》的有关规定,招生院校有义务把收费事宜向社会公开,收费标准还须经过物价部门审批。同时,艺考收费还应该专款专用,取之于考生,用之于考生,高校根本不应该在这里追求“利润”。也就是说,在严格测算考试成本、遵守收费标准的前提下,即使有“盈余”,高校也应该返还给考生,不能让义考成为学校的“赢利项目”。但是由于制度制定不完善,艺考的报名费由院校所在地物价部门监管,导致收费没有一致标准,资金使用监管也存在严重缺位。这个漏洞到底有多大呢?
在商言商,趋利是商人的本性,追求利润倒可以理解,但是,商人还要遵守商业伦理,自觉接受市场监管机制的制约。而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高等院校,怎能挟艺考大肆收费,如此大赚考试钱呢?
山东艺考今年的报名费超过1.2亿元,全国各地的艺考报名费又收了多少?这个利益“黑洞”无疑是惊人的。如何减轻考生负担,堵上考试利益“黑洞”,避免考试成了某些机构或某些人的“提款机”,恢复公共考试的本来面目,显得十分重要。叶祝颐